近日,花山文藝出版社推出由知名農民詩人白慶國創作的首部散文集《鄉村底色》。在這部散文集中,白慶國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寫下村莊里的石磨、石碾、捶布石、布袋、犁鏵等老物件,寫下老木工、打鐵匠、馬車夫等在人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的手藝人,寫下了養育他的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,還原了那些自然生活之中的美好記憶。書中文章感情真摯、細節豐滿、語言樸實又有詩意,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對鄉村和土地以及過往歲月的深深眷戀。
白慶國是石家莊新樂人,堅持寫詩三十多年,曾入選2021年度“全國十大農民詩人”,獲首屆郭沫若詩歌獎、第十二屆河北文藝振興獎、第三屆孫犁文學獎等多種獎項,還被河北美術學院聘為研究員。
白慶國表示:“我持續不斷地書寫鄉村,是因為我覺得鄉村是人類的根。我從小生活在鄉村,對鄉村的點點滴滴一清二楚。”正因為幾十年來深處其中,所以白慶國在散文中對鄉村生活的描寫十分真實可感、具體生動。比如《土地》一文中體現了1983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向全國后,一個農民對土地掩藏不住的深情:“當幾個人手里拿著尺子、錘子、白灰面,在一塊土地前丈量時,我的心就開始澎湃……抑制著激動的心情,等他們把木樁深深揳進土里,我才松了口氣…… 他們的背影逐漸消失,直至徹底看不見時,我才大聲地吆喝了一聲。這是我人生最痛快的一次吆喝。”
該書責編梁東方在編輯書稿的過程中,曾經去白慶國的家鄉拜訪這位農民詩人。當他坐在農家院里,看到村外一望無際的莊稼,吃著樹上摘的香椿、用本地井水做的豆腐時,他對白慶國散文的理解也更具體、更深刻了。他說,白慶國用樸素溫暖的語言將個人的生命體驗凝結為豐富的文本。作者對土墻、賣場、牛車、樹木、蒲墩等鄉間尋常事物進行了深入刻畫和描繪,將其獻給熱愛村莊與自然的人們,獻給有過鄉村生活經歷的讀者。每一個讀到這些文字的人,都會被作者的赤子之心所感動。
“好的文學不是來自虛構,而是實實在在的土地上的產物。散文集《鄉村底色》是芬芳土地上結出的碩果,和沙地上的花生、紅薯和西瓜一樣,都是本地的特產。沙地上的小麥、玉米、大豆、棉花、花生、紅薯和西瓜養育出來的人,終將用文字反饋給這片土地。”梁東方認為,文學的要義一向是其獨特性,越是某一塊特定的土地上醞釀出來的、看起來只屬于這塊土地的花朵果實,越是具有審美的普遍價值。這也正是白慶國散文的意義所在。
國內外有不少優秀的詩人既寫詩歌,也寫散文,他們在詩歌與散文之間游刃有余地自由轉換,兩種文體互為浸潤滋養,從而使其散文具有屬于自己的審美特色。白慶國說,在寫詩的同時,他也一直在進行散文創作。在白慶國看來,散文創作與詩歌創作是相輔相成的,三十余年大量的詩歌練習也練就了語言的簡潔干凈和意蘊豐富。
在《鄉村底色》一書中,很多篇散文在語言上都有著詩歌的質地。比如,“明亮的月光下麥子們站得整齊,一動不動。它們各有理想,陶醉在自己美好的前程里。我仿佛聽到其中一顆,‘噗嗤’笑了一聲。”這樣的例子在書中還有很多,充滿詩性的語言讓閱讀過程成為一種美的享受。
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、著名詩人、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大解對本書給予高度評價:“這是一部鄉村生活的真實寫照,他以可信的筆觸白描鄉村底色。他的視角是草根的高度,有時甚至低于草根,到達土地深處。他甚至把草根拔出來,帶著泥土坷垃,不加任何修飾地呈現在人們面前,粗糲,原始,野性,給人強烈的沖擊感。他的散文信息量大,種子元素多,生活紋理鮮活,厚實。而這一切都來源于一個字:真。”